扬州沐浴,如同扬州园林,淮扬菜肴一样,既有北方的朴直,又有南方的清婉。著名作家、学者曹聚仁在《食在扬州》一文中说:“扬州人爱上茶馆和浴室,所谓‘早晨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是也。”皮包水是指赴茶社吃茶,水包皮则指去澡堂洗浴。澡堂最早称为“湢”。《物原》云:“高辛氏始造为湢。”高辛氏即帝喾,传说中的中国原始社会的部族首领、尧的父亲。然而称湢为帝喾所造,不知何据?
追溯扬州沐浴历史,已有二千多年以上,天山汉墓陈列馆内西汉广陵王刘胥的墓内,就有专门的沐浴间。陪葬的铜灯铭文记载为:名“尚浴名甲九”。据专家研究分析,扬州在东汉已有浴室,而且还属于高水准的。广陵王墓出土的一套完整的沐浴用具:铜盆、铜壶、铜灯、漆勺、浮石、漆浴凳等等。这些,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从广陵王墓西厢“中府第五内户”厢内出土的。这不仅在全国出土的上万座汉墓中都是极为罕见,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扬州人讲究清洁、嗜好沐浴,追求隐秘、安静、周到、舒适的沐浴环境。此外,从扬州西湖镇蔡庄出土的五代墓中,还发现了不少三条腿、四条腿的方型木浴凳,从中可以看出,沐浴对五代扬州人来说,已经十分普及了。
老扬州的浴室门口都要挂一个灯笼,中午点亮凌晨吹灭,一点亮就是告诉顾客,本浴室开张了。所以扬州有句歇后语是:“澡堂的灯笼——天天挂”。“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唐朝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描绘杨贵妃入浴华清池的诗句,长期以来广泛传诵。唐代的宫廷浴室是相当豪华的,特别是唐玄宗时修建的华清宫,内有一系列皇家天然温泉浴室,素有“汤殿”之称。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涉足扬州时,曾写下“今朝一澡濯,衰瘦颇有余”的诗名,这是古人以诗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