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姜益农
时光过的真快,转眼间几十载已经过去,生产队这名字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成为了过去。在历史的长河中,那是一段绚烂多彩的瞬间,从她们的身上所映出的时代风采永在。
我们围绕在老城郊边上的这些村庄。有很大部分土地用来种菜,以供应县城居民生活必需。那时的妇女自然就成为生产劳动的主力军。她们大都在三四十岁以上的年纪,吃苦耐劳是她们的夲色。既身担养儿育女、伺候长辈、料理家务重任,又要和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夏日,东方刚刚发白,她们已忙绿在菜地里,下午,太阳落山才是收工之时。一天劳作十多个小时。她们无怨无悔,嘻嘻哈哈的欢笑声在空中回荡,并戏称自已是跟着“太阳走”的人。晚饭后己是九点钟的样子。催促照顾孩子们睡觉后,再洗洗衣服,自己晚上十点后睡觉是司空见惯的。如遇到下阴雨天不出工就等于现在的节假日。那就是在家“缝补浆洗不停手了”。
她们现在大都己八十岁左右以上的年纪,名字中有清、芳、春、花、秀、美、芬、兰、雲、英等等,都带着那个年代深深的印记。她们虽然没有上过电视、报纸,甚至没有得过什么奖状一类。但是那一颗善良的心,女人特有的韧劲,吃苦耐劳的传统,在她们身上集中湧现出来,干起活来在男儿面前也毫不逊色。修路丶挖河丶打井丶推车丶耕种丶收割,所有农活都干,真是无所不能,为那段火红的岁月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图片选自网络)
她们那双因握锄头、锨把而布满老茧的双手,依然透着女性的灵巧本性,一家人的夏单、冬棉、衣服被褥皆出自她们的手中,真真的是慈母手中线,吾辈身上衣,大改小,旧翻新,不浪费一块旧布。衣服上打的各式各样的小补丁,虽是补丁但依然一针一线做的别样的漂亮。缝一个书包背在身上,结伴去上学,那高兴劲啊……!而她们自已能穿上一件时尚“的确良”衣服和“尼龙”袜子就是很大的满足和幸福。
摊煎饼丶贴饼子丶包地瓜干豆包丶大包皮馒头以及各种馅的菜包子,还有手扞的粗面面条。总能把地瓜面丶玉米面丶高梁面丶还有那稀罕的细白面做的味美可口,想着法子改善着一家人的膳食生活。不浪费一粒粮食,一个菜叶,包括菜的疙瘩。看见一家老少能热汤热饭吃饱穿暖,她们就感到心慰。
多少年过去了,每当看到她们己渐新苍老的身影和迟缓的脚步。总是觉得心中有一种力量在翻腾。她们老了,有的己逝去多年。但是,她们从新中国走来踏下的深深脚印,仍留在曾经深爱着的这片土地上。
她们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我们不应该把她们忘记。
岁月悠悠,一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她们身上的那种大爱精神和母爱本性应该传承下去……。
她们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愿心中永远铭记:母爱、母亲。
作者简介:姜益农,一九五三年五月生于高密老碾头村。当过兵,大半生行医。热爱生活,喜好文学。羡慕德才兼备的朋友,并愿诚心交之。
壹点号山东创作中心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