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了,城市停摆,生活停摆。
有感动,有心酸,有泪目,有无奈。
郑州52岁的大叔打两份工,连续工作14个小时;宁波制衣厂的工人,10天里早7晚9工作,只医院看肝病;北京顺义的男子,34岁每天往返3小时,还在考研考清华;绍兴的工人,凌晨3点前往批发市场,从早上5点工作到晚上6点;……
无聊也有趣,平凡却真实,日常烟火,热气腾腾。
上千份流调的背后,是最鲜活的生命跳动,是最真实的生活展示,来来回回的路线背后,他们拼命往上走,或者仅仅是拼命活着。
1
整整2年了。
年,开年就很难。
以为疫情会快速结束,没想到,延续年,开年便依旧充满了险情。
西安、郑州、河南地市、深圳……
尤其是郑州,从两个区,逐渐蔓延至全市大部分的行政区。
截至今天上午8时,郑州本轮疫情累计本土确诊42例。其中,二七区15例,中原区13例,管城区6例,金水区2例,航空港区4例,郑东新区1例、高新区1例。病例中,男性14例,女性28例;年龄最大的66岁,最小的2岁。
可以想见,艰难的生活还在继续。
我们不能责怪任何一个人。
你不能再指责是谁在到处乱跑,谁的生活不够谨慎,因为病毒不可控,它就像一个小偷一样,到处乱钻,完全不知道什么时候冒头。
我们能做的,就是用最快的速度溯源、排查,找到轨迹中的密集交叉,然后迅速切断传播。
浙江金华永康市的一位运货司机,他只是当地电子秤工厂的送货司机。
平时老实本分,因为不幸感染病毒后感到自责,觉得自己给工厂造成很大的损失,他也没有想到会这样,就专门致歉。
我看下面的评论全部都是:不必自责,不必道歉。
我惊讶于网友对他全面的包容,很温暖。
不管是什么样的原因,什么样的生活,我们都无权干涉。
更何况,这只是一个人在14天内的生活轨迹,不是他全部的生活状态。
我们能看到的生活轨迹,就像打开的窗帘一般,曝光在所有人的面前,才能看见成千上万的普通人的生活状态,有悲有苦,有欢有泪。
短短14天,把一个人高度浓缩成个人图谱。
同时在每一份流调背后,我们既看到了无数人英勇抗疫的痕迹,也看到了郑州人、河南人,乃至全国人最普通、最真实的生活。
谁都是在用力的活着,在循环往复里为生活奔波,个中辛苦,冷暖自知。
2
前几天,一位52岁的郑州大叔,触动了很多人。
一天两份工,每天连续工作14个小时以上,很辛苦。
满满的一页,手机截屏必须滚动下滑才能截全,足见这位大叔的生活艰辛。
滑动查询:
至于大叔3位家属生活状态,去朋友家,去电玩城,是购物,我们无权干涉,也不能做任何的评价,这是别人的生活,我们必须尊重。
为此,我专门画了一张图:
从家到第一份工作,距离是3.5公里左右,从第一份工作到第二份工作,距离是4公里左右,从第二份工作到家是米左右。
我专门观察一下他的生活状态,在14天中,每天的生活都非常规律,至少在工作日,每天都是早上6点10分准时吃早餐,每天雷打不动。
这位大叔一天要打两份工,连续14个小时以上。
第一份工作,从早上6点半到晚上18点。
都知道,都知道朝九晚五,早上6点半就要上班,最晚5点半必须起床,第一份工作至少9个半小时,对一个52岁的中年人来说,哪怕每天摸鱼,也很累。
第二份工作,从晚上7点到晚上22点半。
至少工作3个半小时,晚上6点下班,两个工作地相距4公里,我算了一下,哪怕速度最快的打车也得20分钟,再加上吃饭时间,基本上吃完饭就要工作,中间无休。
这位大叔的一天是这样的:
5点半起床,6点10分准时吃饭,从早上6点半一直工作到晚上22点半,至少14个小时以上,最快11点休息,每天的休息时间最多最多6个半小时。
再说,他已经52岁。
再说,每个家庭不可能只有工作、休息。
3
每年的疫情,每一个流调,五味杂陈。
有感动,有心酸,有无奈,有乐观。
我搜集了一些全国的流调报告。
去年7月,郑州疫情——
63号病例,一名年近50的大叔,白天在洗衣店打工,晚上在小区里当保安,14天的生活轨迹中,除了吃饭外出,全部在工作。
宁波确诊的王先生——
他是一名最普通不过的制衣厂工人,生活轨迹也很单一,确诊前2周,有10天都是早7晚9工作,每天工作时长超过13小时,只有一天请了假,医院看肝病。
北京顺义的一名男子——
他已经34岁了,却坚持每天早晨6点10分起床,往返于海淀、顺义,每天的通勤时间长达3个小时以上。干什么呢?考研,上清华。但是非常遗憾,因为密接,最终只能放弃这次考研。
绍兴流调里的83号病例——
每天凌晨三点前往蔬菜批发交易市场,随后去往菜市场卖菜,从早上五点一直工作到晚上六点。我算了一下,仅仅是工作时间,每天长达15个小时。
15个小时啊。
除了成年人的心酸,还有一些生活的感动,能够打动我们这些旁观者。
苏州流调里三个爱旅游的女孩——
有沧浪亭、网师园、拙政园、苏州博物馆,他们爱好旅行,只不过被疫情突然打断。
还有沈阳大爷的鸡架,西安愣娃的面条,广州朋友的早茶,扬州朋友的皮包水和水包皮,成都的麻将与浪……
你会恍惚,这会不会是一个美食节目单?
好吧,我们必须得苦中作乐。
还有防疫人员的英勇与软肋——
一线防疫工作人员,一旦出现阳性病例或者疑似阳性病例时,他们必须赶紧出发,对病例进行流调,查询14天轨迹,4小时内写出精准的流调报告……
也许他们是有孩子的妈妈,也许他们是刚结婚的丈夫,也许他们是双亲待养的子女,但是在最关键的时刻,他们必须勇敢,必须放弃。
对于家人,他们充满了愧疚。
这是社会最小单元的运转,也是一个个普通人认真度过的一天。
4
还是宁波的王先生。
他平时就很拼命,收入是按照计件算收入,为了多挣一些钱,他一刻都不敢停。
多做一个件,多站一分钟,都是这个家庭的口粮。
住院后,网友说,他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了。
但是,怎么能,上有一家老小要养,下有自己看病要花钱,到处都需要花钱,生活还必须继续,他怎么能停下来。
这大概就是疫情下每个普通人的无奈。
在这场飞来横祸面前,我们每个人都被生活死死拽住。
前一段晚上直播很晚,因此打车比较多。
一般10点半结束,一个月打车10次左右,经常遇到滴滴司机,都是最普通的人,开着10万左右的车,最多一个月挣6、,上有老下有小,每天工作至少12个小时。
我发现一个现象,开滴滴的女司机很多,因为在前几年,我打车都是男司机多一点。
这3个女司机,年龄都不大,30岁左右。
有1个是全职在家带娃,今年小孩刚上幼儿园,趁着白天开车能多赚一点钱;还有1个有工作,朝九晚五,但是工资不高,孩子十几岁了,晚上不用怎么看,趁着晚上能做挣点,贴补一下家用。
男司机中,都是全天,去年加油偏贵,要么改气,要么买便宜的新能源,可以省钱。
我说,你们现在一个月很少能挣1万吧。
他们说,哪能呢,现在平台抽成都比较高,今年不出车的机会也很少,要么疫情,要么水灾,不断反复,打车的人也明显少了,每个月能挣就不错了。
他们也跟我抱怨,每天坐在车上,吃饭也不规律,久坐不运动,年龄也慢慢大了,身体越来越不如前了。
5
有一个高中同学,淘宝卖女鞋,鞋子都在东莞代加工。
去年十一,有一个共同的朋友结婚,我俩聊到了他的生意,他说21年特别难,比20年还难。
我说为什么。
他说年疫情时间短,也就2个月的生意受到影响。但是年不一样,先是疫情反复,然后是水灾,接着是南方拉闸限电,工厂停工,甚至代工厂招不到人,货就跟不上,只要一个地方有疫情,有时候快递就必须停,所以去年生意非常惨。
源头上,货量在减少。
收入上,销售额在减少。
支出上,成本却在增加。
这么一对比,他跟我说,十一之前的前9个月,销售额比去年减少了三分之一,前几天我问他,第四季度的生意咋样,他说很惨,21年一整年比20年销售额减少了将近1半。
我不知道如何安慰他。
因为我知道,22年的情况不见得会好转。
我相信,、年应该是实体店最艰难的一年。
的疫情非常猛,虽然在短时间内暂时结束了,但是造成的损失却是不可估量的,装修、租金、人工,成本没有减少,收入却大幅下滑。
去年的情况更是如此,水灾就不用说了,经常性的疫情反复,很多门店关闭已经成为常态,而且这种状态持续的时间还很长,哪怕是断断续续,造成的冲击也是非常大的。
比如网吧。
比如浴室。
比如电影院。
以及更多的人群聚集的场所。
以及更多的人群消费的场所。
不可避免,都要受到巨大的冲击,他们的收入怎么办?他们的员工怎么办?背后的家庭怎么办?
每一个门店,如同触角一般蔓延,万一哪个环节断了,就不得不另谋出路,他们也许有月供,也许有车贷,也许有必要的消费,孩子要上学,老人要看病,以及最基本的生活都必须保障。
但是疫情切断了一切,普通人的生活只能这样煎熬着。
6
我想到一个词:
停摆。
对于人,对于家庭,对于城市。皆如此。
年已经收尾。
这两年的经历,全部被疫情笼罩,如同穹顶般笼罩,这一路,不愿回想,不敢细看。因为每一步,都是眼泪与汗水齐飞,时不时的就渗出辛酸来。
但是我想,人总是要有希望的。
普通人的生活不正是如此,很普通,很无聊,90%的甜混搭着10%的酸苦,有人让我们感动,我们看到全国人民的苦中作乐,看到各地普通人的毅然向上。
北京顺义的大哥说,明年我再去考清华。苏州旅游的女孩们,待一切过去,我们再约文化之旅。江西上饶,隔离期间的邻居用风筝线给楼下送葱。杭州有人家苦中作乐,靠大闸蟹夹起来掉落的衣服。
守望相助,携手同行。
我想相约今年,彼此共享,互相搀扶。待到乌云消散,晴空万里,带着孩子在蓝天下自由奔跑,带着家人纵情于欢声笑语,去往祖国的大好山河,想去内蒙的大草原,想去拉萨的布达拉宫,想去深圳上海的都市繁华,阅尽生活,纵享美食。
等我们。
郑州加油,西安加油,祖国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