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与求职的困惑击中大学“软肋”
大学生到底是应该“走出去”多多参加社会实践为求职做准备,还是应该“坐下来”老老实实读书,近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争议。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认为,在外界现实利益的诱惑下,大学精神正面临严峻的考验,呼吁大学回归净土,营造宁静校园。一项在线调查则显示,66。8%的公众认为当下的大学生应该走出“象牙塔”,参与社会实践。应该来说,大学生在校期间青灯苦读,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学以致用,在学校勤学苦练掌握飞翔的本领,是为了毕业后能够找到飞翔的蓝天,一句话,大学生求知是为了求职。这一点,我们应该毋庸置疑。那么为什么这一浅显的道理现在反成了争论呢?其实,这既体现了大学生对未来的担忧与焦灼,又揭示了当前高校教育的种种弊端,刺中了大学教育的软肋。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高等教育一直存在着“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重理论轻实际”的问题,高校自身定位较为模糊,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单一,呈现“一刀切”趋向。许多学校的目标不是一心一意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师资水平、认真教书育人,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人才,而是争着抢着当综合型、研究型大学,把精力花在申请硕士博士培养点上。因此,现实中,眼睛往上看的高校多,脚踏实地致力于本科教学的少,重理论研究的多,轻实践教育的少。报纸上曾报道过的“某大学新闻学博士毕业后竟然不会写消息”,就是很好的证明。如今,许多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形同虚设,围绕教育教学活动目的开展的、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基本是一片空白,像科学实验、生产实习等教学实践,以及各种以了解社会和国情、提高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社会实践基本上处于无组织、欠指导、没设备、未落实的状态。如此一来,许多专业不可或缺的实践教学环节并没有落到实处,许多岗位必需的职业能力并没有得到锻炼和培养,由于理论和实践的脱轨,学生所学课程不切合实际需要和落后于社会发展,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不是眼高手低的书呆子,就是理论不深技能不精的“半秀才”,致使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与市场客观需求不对口,毕业生学非所用难以就业,甚至出现部分专业毕业生过剩,而企业难找满意人才的局面。其实,理论和实践犹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二者不可分离,缺一不可。无论是静下心来潜心治学,学习理论知识完善知识体系,还是走出去参与实践,丰富社会阅历增强实践能力,都只道明了一个人成才的一方面,只有将理论和实践,书本知识和社会知识结合起来,才可能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材。正是由于学校没有传授学生足够的与未来岗位相匹配的职业能力,没有给学生“一满桶水”,所以导致许多学生疏于学业甚至不惜牺牲学业,而“走出去”参与实践,提前接受社会风雨的洗礼。可以说,这是一种被现实逼迫的无赖之举,是一种忍痛的选择。“求知”与“求职”的艰难博弈既凸显学生的困惑,也在拷问大学的功能。培养人才、研究科学和服务社会是大学肩负的三大使命,面对新形势,大学惟有更新观念,明确定位,打破经院式的封闭性办学理念,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了解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与时俱进的教育价值观引导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才可能真正办人民满意的大学,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