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皮过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羊常见体内外寄生虫病的防治 [复制链接]

1#

伴随着养羊量的逐步增加,羊养殖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寄生病仍然是危害羊群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为此,从生物特征、生活史、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等方面,从寄生虫的生物学特征、生活史、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等方面进行论述,提出综合防治措施。

01.脑部多头症。

生理特征脑多头蚴呈乳白色、半透明囊泡,有卵圆形或圆形,直径约5厘米。包皮由两层包皮构成,包皮是角质层,内膜是生发层。头部4个吸盘,顶部突起约有20~30个小钩,排成两行。

作为中间宿主的生活史,六钩蚴通过肠壁血管进入脑部及脊髓,在感染后15天左右,平均大小为2~3毫米。染病1个月后开始形成头节,3个月左右发生变异,脑多头蚴呈传染性。

脑多头蚴分布极为广泛,多为地方性,2岁前羔羊多见,全年均可见到因该病而死的羊。虫卵对外界因素有很强的抵抗力,在大自然中能长期保持生命力。

动物感染后1~3周,虫体在脑内移动,表现为体温升高及类似脑炎、脑膜炎等症状。严重感染的动物在这段时间会死亡。在感染2~7个月后开始出现典型的症状,动作和姿势异常。

确诊在流行地区,根据其特殊的临床症状、病史,可以作出初步诊断。头触诊可判断虫寄生在大脑皮层内的位置。

寄生于头部前部脑脊髓表层的虫体,可以手术切除,也可以用吡喹酮、丙硫咪唑等药物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02.莫尼兹绦虫病。

我国最常见的莫尼茨绦虫有两种:扩展型莫尼茨绦虫和贝氏莫尼茨绦虫,外观极为相似,头节小,近似球形,上有4个吸盘,无顶突和小钩。虫卵内有特制的梨形器,器内含有六钩蚴。

地螨类是生活史莫尼茨绦虫的中间宿主。吞食含有似囊尾蚴的地螨的绵羊吃草感染。经37~40天后,羊体经42~49d可由贝氏莫尼茨绦虫在羊体内经42~49天变为成虫。

在牧区范围内,流行病学动物第一次感染莫尼茨绦虫似囊尾蚴的时间与当地气候条件、母羊产羔时间和羔羊的出牧时间密切相关。1~2岁的幼龄羊和成年羊几乎全年都能感染莫尼茨绦虫,但季节动态变化不明显,尤其表现在3~4个月龄前的羔羊,免疫力较弱,其保护性不到2个月。

羊早期表现为精神不振、消瘦、离群、粪便软化,最后发展成腹泻,进一步加重症状,动物贫血、虚弱。可出现明显的神经症状,如无目的地运动,步态蹒跚,有时颤抖。病死羊身体瘦弱,粘膜苍白,贫血。

确诊对患羊粪球表面的孕节进行涂片检查时,可见大量灰白、特殊的虫卵。采用饱和盐水浮集法排泄粪液,能检出虫卵。通过对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确定诊断。

目前常用的驱虫药物有硫双二氯酚、氯硝柳胺、丙硫咪唑、吡喹酮等,按说明书及剂量给药,均能获得良好的疗效。

03.羊肝片吸虫病

生物特征:肝片吸虫背腹扁平,外观呈叶状,活时呈棕红色,固定后呈灰白色。虫体内有一条三角形的锥状突,底部有一对“肩”。

在淡水螺类的发育过程中,生活史肝片吸虫是必要的。肝片吸虫成虫寄生在动物的肝脏内,产出虫卵随胆汁进入肠腔,通过粪便排出体外。虫卵能孵出毛蚴,在外部适宜的环境中孵化。在淡水螺体中,毛蚴通过无性繁殖发育成胞蚴、尾蚴、尾蚴,尾蚴浮在水中形成囊蚴,羊吃了含有囊蚴的水或草后受到感染。

传染病学肝片吸虫为地方性流行,病羊及带虫宿主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它们能将虫卵排出体外,造成饲养污染,感染健康羊群。

病羊表现为体温升高,精神萎靡,卧地离群,肝区叩诊可听半浊音界扩大。病羊逐渐性瘦弱,病羊被毛粗,眼睑、下颌水肿,妊娠母羊易流产。

根据具体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及典型病理改变,可对病情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实验室诊断。

对本病的治疗可选择使用硝氯酚、丙硫咪唑、氯氰碘柳胺钠等药物。

04.全面的防治措施。

强化养殖环境建设,保证圈舍内外环境卫生,定期消毒圈舍内外。确保圈舍内光照、温度、湿度、通风适宜,根据羊群的生长大小合理划分群落,要定期清理粪便、

做好驱虫工作,摸清养殖场(户)寄生虫病的发病规律和主要感染羊群的优势虫种,在春季和春季进行预防性驱虫工作,对其进行防治。要选择合适的驱虫药物,选择准确的剂量,不要长期使用某种寄生虫药物,要轮换使用抗虫药,避免寄生虫产生抗药性。

加强饲养管理,加强各种饲料的科学搭配,蛋白质饲料、能量饲料、维生素饲料、矿物质饲料等,不能饲喂羊群发霉变质的饲料,可适当加入一些微生态制剂,提高羊只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